各学院:
为推动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增强我校参赛项目的竞争力,现组织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6)项目遴选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组织
由教务处、团委、创新创业学院共同负责项目遴选的管理与组织协调,各学院负责项目的挖掘、培育、组建团队等具体实施工作。
二、大赛赛道及组别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设高教主赛道(含国际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产业赛道三个赛道。
1.高教主赛道参赛项目类型: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参赛组别包括:本科生创意组、本科生创业组。
国际项目的参赛者(含团队负责人及全体团队成员)均须为具有国外普通高等院校学籍的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且参赛人员年龄不超过35岁。各学院根据国际赛道参赛邀请的通知,充分挖掘国际交流合作资源,广泛邀请国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参赛。我校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学生具有国外高校学籍,均可参加国际项目。
2.“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活动主题: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城市社区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参赛组别包括: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3.产业赛道: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产业急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产教融合建设,校企协同培育产业新领域、新市场;参赛组别包括:企业命题组(产教协同创新组、区域特色产业组)、成果转化组。
三、参赛要求
(一)做好赛事宣传
学生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获奖情况,不仅是我校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博士点创建的重要支撑,也是目前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人才培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各学院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两次回信精神,充分认识到大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要在全院范围内宣讲推介大赛的基本情况、项目要求、评审规则、参赛流程等内容,引导和鼓励师生团队积极参与项目遴选和培育工作。
(二)挖掘项目来源
1.创意类项目。从历年我校师生开展的相关重大科研成果、发明专利中遴选,重点遴选:(1)具有较强潜在市场应用前景的;(2)可能研发实现有竞争力的概念产品或服务的;(3)有实际产品的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4)具有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的;(5)成果已转化落地或已进行创业孵化的。
2.创业类项目。2026年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预计5月)完成工商注册,法人为我校学生,或尚未完成注册,但有创业意向的项目。(1)学生自创的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2)校友自创的创业落地项目(2021年后的毕业生),须有校内负责人牵头完成相关申报遴选培育。
3.公益类项目。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结合地方实际需求,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城市社区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1)具有实质性举措并取得良好成效的项目;(2)具有相关科技成果或技术发明并已落地取得初步成效的项目。
4.产业赛道项目。项目团队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命题企业将对命题对策进行契合度审核评价。(1)重点关注产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的命题;(2)参赛项目提交命题对策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并能由此拓展形成更广范围的应用(3)项目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物权。
(三)组建参赛团队
1.按照往届大赛赛道设置和相应要求组建团队,每支团队人数3-15人,鼓励跨学科和跨院校组队,每支团队可配备2-3名指导教师。做好毕业五年内校友(2021年后的毕业生)创业项目的挖掘和引导,鼓励已开展创业实践、有成熟产品服务、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公司和团队参加大赛。本次种子项目选拔鼓励在往届国创赛、“挑战杯”竞赛获奖项目以及获批省级以上大创训练计划项目,且确有后续实际进展的项目参加。
2.推荐参加本次遴选的团队要求如下:一是有学生团队成员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证书(包含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软件著作权、作品登记证等),且已拿到授权证书者(拿到受理通知书的,要确保2026年6月1日前拿到专利证书)。二是有学生团队成员为第一作者、且已经见刊的高水平论文者(或为主编的著作)。如目前所持有的专利和论文第一作者为指导教师,按照大赛规则,项目可报名参加产业赛道比赛。三是有学生团队成员接受过省部级以上领导接见或批示的,或现场指导项目推进过程的,受到国家主流官方媒体报道过的先进事迹者。
(四)项目推荐评审
各理工类学院每个赛道、组别推荐项目不少于2项;非理工类学院每个赛道推荐项目不少于1项。请在学院内部完成推荐项目排序,并于11月14日前将项目推荐汇总表办公网发送至实践科陈立娟。
四、项目管理
1.教务处设立培育项目专项经费,经费设立独立账号专款专用,获批立项后拨付第一批经费,通过中期检查拨付第二批经费,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将中止经费拨付。
2.鼓励各学院配套出台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激励保障办法。积极争取校内外政策、资金、资源的支持,设立国创赛专项培育经费,推动校级和院级培育项目按计划开展工作,尽快形成成果。
3.鼓励项目根据发展需要,面向全校招募成员,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能力素质互补的核心团队成员。
4.学院监督、管理和督促培育项目,并辅助做好项目团队的梯队建设、培育目标的实现、项目成果的形成及经费的合理使用。
联系人:陈老师,联系方式:85895109
附件:
1.江苏海洋大学创新大赛(2026)项目推荐汇总表
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评审规则
教务处、团委、创新创业学院
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