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大〔2020〕35号
各单位、各部门: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江苏海洋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的若干意见》(江海大委〔2019〕35号),现决定开展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本为本,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评估认证要求,贯穿“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设计能反映学生能力结构的课程体系,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教育教学新形态,扎实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海洋意识、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涵盖2020年列入招生计划的所有本科专业,具体专业名称见附件1。
(一)对照国家质量标准,对接专业评估认证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以及江苏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等,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实际,统筹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体现学生最终学习成果,以专业评估为底线,以通过专业认证为目标。
贯彻落实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完善包含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在内的通识教育,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培养家国情怀,提升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切实做到“素质高”。
(二)凸显学科专业特色,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专业类划分,鼓励推行专业类培养。
各专业需紧跟国家或地方主导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综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主要从事领域,并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纲领,确定学生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适度加大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内实验比例,适量提高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比例,提升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切实做到“基础好,能力强”。
(三)坚持开放协同培养,突出创新创业教育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地、校企、校所、校校合作,完善开放办学、合作育人的协同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的制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积极吸纳社会与行业资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合编教材,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集聚优质教学资源,协同人才培养。
三、制定要点
(一)明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1.培养目标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海洋意识、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对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办学实际和专业特色,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一步明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描述要精准务实,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
2.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描述。各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支撑、覆盖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理工类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的内容应覆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规定的12条毕业要求,符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他专业参照专业认证通用标准执行。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
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二阶段+四平台+八模块”组成(见表1)。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内安排四年制专业160-168学分,五年制专业195-202学分。
表1 “二阶段+四平台+八模块”课程体系(以四年制专业为例)
培养 阶段 |
课程平台 |
课程模块 |
课程 性质 |
课程描述 |
建议 学分 |
建议 学期 |
通识教育 阶段 |
公共基础平台 |
公共基础 课程模块 |
必修 |
思想政治类 计算机类 大学英语类 数学类 大学物理 军事理论 体育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创业基础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
39.5-61.5 |
1-8 |
公共基础 实践模块 |
必修 |
大学物理实验 军训 工程训练 劳动教育 |
(5-9)+【2】 |
1-8 |
素质拓展 平台 |
素质拓展 课程模块 |
限选 |
公共艺术类课程 海洋知识类课程 人文素养类课程 自然科学类课程 |
8 |
2-8 |
素质拓展 实践模块 |
选修 |
素质拓展B类 |
【6】 |
1-8 |
专业教育阶段 |
学科基础平台 |
学科基础 课程模块 |
必修 |
各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 |
26左右 |
1-4 |
专业能力 平台 |
专业课程模块 |
必修 |
按专业设置,包括含有课内实验课程 |
26左右 |
2-8 |
选修 |
10-20 |
专业实践模块 |
必修 |
设计类课程、实习类课程、专业综合实验或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 |
23-40 |
科研与创新训练模块 |
选修 |
素质拓展A类 |
【4】 |
学分总计 |
(160-168) +【12】 |
1.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学生最终学习成果为目标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各专业应详细说明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强支撑,用H表示;中等支撑,用M表示;弱支撑,用L表示)。构建课程体系设计图以明晰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学语文、大学化学、电工学与电子技术、经济管理基础等课程可由相关专业根据需要选择作为必修课开设,选定开设的课程,应与开课学院沟通,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实践、单独设置的实验课、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等。鼓励开设独立实验课程。为强化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30%,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20%。
3.规范设置专业主干课程
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中,确定10门左右专业主干课程。主干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纳入学位授予条件。
4.合理安排课程开课学期
应科学安排课程的开课学期,保证学生课程学习任务均衡。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公共基础实践模块和通识教育实践模块中的所有课程开课学期由全校统一规划,学期安排见附件2。在培养方案中,各专业应切实落实好各个学期内开设学分的统计,以确保每学期学分数的均衡性。
(三)强化通识教育改革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思政教育、军事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海洋知识教育等通识课程改革。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精神,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增强学生的“学海、知海、爱海”意识。
(四)推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鼓励教师根据不同课程性质和特点综合运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智慧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以主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为依托,开展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注重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全面推行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向同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每个专业应开设1门反映学科或技术前沿的团队授课课程。
四、进度安排
1.各学院于2020年4月成立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小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意见文件,理解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领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要点,适时开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调研、制定和论证工作。
2.为确保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本次方案制定工作采取分批论证、逐一审核方式。
3.国家、省和校级一流专业、已通过或获得受理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在2020年7月10日前完成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经学校审核通过后,从2020级开始执行。其他专业力争在2020年7月10日前完成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经学校审核通过后,从2020级开始执行;否则须在2020年12月20日前完成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校审核通过后,从2021级开始执行。
2020级开始执行的各专业于2020年5月25日前先明确202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一学期课程。
4.学校将对率先执行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的学院进行激励,保障其因执行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而引起的教学工作量减少,不影响绩效考核中的教学工作量计算。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学院务必高度重视,加强专业调研,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仔细研究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成立由专业建设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分管教学院长和专业负责人担任副组长、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小组,全面落实、完成方案制定工作。
(二)全面统筹规划
各学院要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准绳,以“培养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广泛开展需求调查,充分听取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等各方面建议意见,分析相关专业满意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明晰学生毕业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理顺课程结构支撑,优化考核评价方式,把培养方案的制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推进。
(三)制定教学大纲
各学院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须同步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使课程内容、学时分配更为科学、合理、规范。依据社会需求,在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明晰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教育元素。加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合理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严格格式规范
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见附件3,留学生、“4+0”等参照该模板执行。对口单招、“专转本”“3+2”“3+4”等按附件8执行;其他实施特殊培养模式的专业,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格式由有关学院参照制定,经学校审核后执行。
同一专业类不同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中相同课程的课时学分应一致;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中相同课程的课时、学分原则上相同。
课程名称、代码、学分等以课程库为准。确需新增课程,应根据课程管理规定申请入库,经批准后编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五)加强论证审核
各学院应广泛调研,深入研讨,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指导作用。制定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经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审核。
(六)按时提交材料
各学院完成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后,及时将相关材料报教务处教研科(文渊楼207,刘树霞,85895105),具体材料包括:
1.江苏海洋大学2020版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纸质稿及电子稿各一份。
2.江苏海洋大学2020版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意见表纸质稿及电子稿(PDF)各一份。
3.江苏海洋大学2020版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审批表纸质稿和电子稿(PDF)各一份。
4.江苏海洋大学2020版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说明纸质稿及电子稿(PDF)各一份。
5.江苏海洋大学2020版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教学大纲电子版(PDF)一份。
附件:1.江苏海洋大学2020年本科专业目录
2.江苏海洋大学本科通识教育阶段课程开课学期安排
3.XXX专业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4.“二阶段+四平台+八模块”课程体系(四年制对口单招、3+4)
5.通识教育阶段课程开课学期安排(四年制对口单招、3+4)
6.XXX专业(对口单招、3+4)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7.XXX专业(专转本、3+2)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8.江苏海洋大学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意见表
9.江苏海洋大学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审批表
10.《XXX》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11.《XXX》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12.《XXX》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13.《XXX》实习教学大纲
14.XXX专业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15.江苏海洋大学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说明模板
江苏海洋大学
2020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