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大〔2019〕60号
各单位,各部门:
《江苏海洋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美育工作的实施办法》已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江苏海洋大学
2019年9月16日
江苏海洋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美育工作的实施办法
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和《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精神,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要求,为深化我校美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和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与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深化我校美育教育改革。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注重发掘连云港地缘文化优势和江苏海洋大学校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大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与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文化担当精神,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普及艺术教育,形成课程教学、学生艺术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四位一体的美育体系,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接受美育教育。深化高校美育综合改革,拓宽渠道整合美育资源,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美育新格局。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结合海洋文化、西游文化等地缘优势经典文化资源,打造学校美育特色品牌。
到2022年,我校美育工作成效显著,师资队伍配备合理,场馆设施建设成熟,美育推进机制和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到2030年,以专业艺术教育提升为依托,产出富含东方风韵和中华民族特质的现代高校美育理论研究成果,为高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的构建做出贡献。
三、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指导和协调美育工作。成立美育教育中心,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管理专门工作机构,负责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组织实施、教学管理以及学术研究,统筹开展美育实践、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素质教育推广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二)建强美育师资队伍。按照“以德为先、专兼结合”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公共艺术教师达到在校学生总数的0.15%,其中专职教师比例不低于50%。以艺术学院师资为主,统筹校内师资,构建美育主干师资队伍;加大艺术类紧缺师资引进力度,补全美育师资种类;适量聘用校内外美育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丰富美育师资;积极支持美育教育中心专职教师进修学习,明确指导文化艺术类社团、学生参加文化艺术竞赛的工作量,将教师编创并指导学生参加艺术展演或竞赛的获奖作品认定为教学科研成果。加强美育教研与科研的结合,在教学改革课题中设立美育专项,推广应用教师科研成果和优质美育资源,建设公共艺术精品课程,孵化美育教育教学成果。
(三)完善美育课程体系。按照“多门类、开放式、高品位”的原则,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每个学生至少选修2学分的公共艺术课程,确保100%的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开设与人才培养规格和需求相匹配的,涵盖美学、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等艺术门类的《艺术导论》《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8类限定性选修课程。挖掘学校现有师资潜力,共享社会及其它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加强课程资源和内容建设,丰富课程设置,完善课程标准,开出不低于30门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艺术实践类等4类任选课。逐步将美育艺术实践活动纳入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体系,制定美育课程教学大纲,陆续开设名家书画临摹、陶艺制作、漆器制作、蜡染扎染、传统剪纸、版画制作、诗歌朗诵、基础乐理与视唱、话剧表演等实践操作性强的艺术课程,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在讲解示范与动手操作中得到提升,逐步构建成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在线课程教学为辅,集文化解读、艺术欣赏、艺术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四)拓展美育“第二课堂”。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体系,进一步构建包括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等在内的操作框架。通过艺术素质教育的体系化、智慧化建设,不断开发具有时代特征、地方传统、海洋特色、参与面广的美育“第二课堂”活动载体。坚持举办校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巡礼、民俗风情节、海洋文化周,打造“我与经典零距离”美育品牌活动,承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迎新生晚会、欢送毕业生晚会、元旦晚会等大型校园文艺演出。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企合作共建等工作中,增加文艺活动比重,开展送文艺下乡、送文艺进社区、送文艺进部队等活动。持续推进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创建工作,打造能量正、海味足的优秀节目。积极组队参加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音乐超级联赛等文艺活动,充分发挥艺术团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加强对艺馨艺术团、ME舞团等文艺社团以及国风社、京剧社等传统文化社团的指导与管理,引导COSPLAY动漫社、艺人创作社、未央话剧社、樱花社等社团合理有序发展。
(五)营造校园美育氛围。按照“蓝色、开放、和谐、创新”的发展理念,彰显学校海洋文化特色,挖掘不同学科蕴涵的美育元素和美育功能,依托专业学科优势,促进科学与人文、艺术与技术全面交叉融合。统筹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凸显海洋文化精神追求,发挥环境文化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活动中心、展览厅、演播厅、图书馆等公共空间的美育功能化建设,经常性举办师生美术、书法、创意设计等展览,同时利用现代传媒优势,多维度、多渠道地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美育文化环境。
(六)拓展美育教育资源。按照“共建、共享、协同”的原则,建设美育优质文献和数字资源,增加图书馆文化艺术类图书文献,建设专门的美育视听音像专业阅览室,制定美育参考书目,开设艺术专题阅读工作坊,开展朗诵、征文等活动,推广经典阅读;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校美育资源网络平台和美育学习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美育深度融合;支持优秀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信息化手段,扩大美育优质资源覆盖面、受益面。借助社会美育资源,邀请连云港本土优秀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名人进校园开展美育志愿服务,与艺术专业院校及设有艺术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联合会各项工作,并通过在各级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建立美育实践基地,有效集结社会教育资源。
(七)提升专业艺术教育。艺术学院作为我校富有特色的专业学院,设有艺术基础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以艺术学为一级学科,开设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四个本科专业。继续坚持以通识与专业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立足涉海地缘特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注重将西游记、山海经、镜花缘、将军崖岩画等本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与科研中,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打造我校多元化、特色化的涉海艺术专业教育体系与品牌;继续注重多渠道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积极与省内外企业建立较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力健全并用好综合材料工作室、模型工作室、数字艺术工作室、动画工作室、摄影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实践场所,积极支持教师开展与社会互动性强的个人工作室,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工作室,增强师生社会服务能力;继续积极探索“以赛促学”等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卓越艺术人才培养,造就艺术素质全面、海洋底蕴丰厚、专业基础扎实的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专门人才。
(八)落实条件保障与质量监控。学校设立美育教育专项经费,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保证美育课堂教学、美育实践活动、美育教学条件、美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好美育课程教学专业教室,持续改善美育成果展示和实践活动场馆软硬件设施。开设的各类美育课程教学均按照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统一组织实施,建立学校美育年报制度,美育工作情况和成果纳入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