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管理
 国家文件 
 省教育厅文件 
 校级文件 
  校级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管理文件>>校级文件>>正文
 
江苏海洋大学关于印发江苏海洋大学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3-11-23 16:49  

江海大〔2021〕208号

各单位、各部门:

《江苏海洋大学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实施方案》已经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江苏海洋大学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江苏海洋大学

2021年12月30日

 

江苏海洋大学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实施意见》,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遵循教育现代化理念和人才成长规律,紧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脉搏,优化布局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培养适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江苏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高质发展后发先至”连云港,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人才和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着力推进学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转化、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多样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使我校成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所需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供给地、实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引智引业的桥梁和培育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显著提升,率先进入江苏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行列,争取进入全国一流应用型高校行列。

三、主要建设任务

(一)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不断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属性,在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通过发展应用学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实现经济、科技、教育的协同发展。

1.围绕“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走向深海”的“四海”战略,发展海洋类专业,满足江苏海洋产业需求,服务江苏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布局,致力于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牵头部门:教务处

配合部门:发展规划处各学院

2.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立符合科技创新与市场规律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提高解决产业发展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与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促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科技成果。通过新型高水平智库建设,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政策研究,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牵头部门:科学技术处

配合部门:社会科学处各学院

(二)推动校地共生共融。不断增强学校的城市区域属性,围绕连云港战略性产业发展需求,增强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形成对接连云港产业集群的高水平专业集群,通过服务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参与支持学校发展,实现产业、教育、城市的融合发展。

3.围绕连云港石化产业、医药产业、材料产业、特色装备产业和能源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攻关突破、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数字创意、海洋装备等领域,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各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学校服务产业能力。

牵头部门:科学技术处

配合部门:社会科学处教务处 各学院

(三)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不断强化学校的行业产业属性,参与行业标准、企业用人标准制订,构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引导学校和行业企业互动发展、同频共振、融合创新,提升学校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

4.鼓励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学,把政府政策引进学校,把企业资源带进学校,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将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建设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建设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建立产教融合重点基地。

牵头部门:教务处

配合部门:学生工作处团委各学院

(四)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立足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区域海洋产业需求,突出海洋特色办学优势,持续提升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权责明确、充满活力、规范有序、特色鲜明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和巩固担当作为、务求实效、狠抓落实的运行机制。

5.切实提升海洋特色办学优势,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加快推进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共建江苏海洋大学。持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制定实施《中共江苏海洋大学委员会关于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和优化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构建与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相适应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着力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障碍,扎实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牵头部门:校长办公室(综合考核工作办公室)

配合部门:发展规划处

(五)推动产出绩效提升。强化投入产出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以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服务社会成效作为学院办学的主要考核指标,并以此作为学校各项办学资源投入的绩效分配因素,扩大有限办学资源的效用,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6.强化绩效目标,提升以成果为导向的竞争意识,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功能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优化学校综合考核评价标准,为学校资源配置和分配提供重要依据。

牵头部门:综合考核工作办公室

配合部门:发展规划处各学院

(六)推动发展能力提升。支持建设高水平的产业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适度扩大品牌专业招生规模。支持优先培育和增列专业研究生学位授权点,适度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

7.推进对接连云港医药、石化、港口等支柱产业建设产业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优化完善专业设置、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支持品牌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为支柱产业培养更多人才,服务支柱产业发展。

牵头部门:教务处

配合部门:招生与就业处各学院

8.围绕连云港医药、石化、港口等支柱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优先培育、重点支持支柱产业的专业申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提升服务支柱产业能力。

牵头部门:研究生院

配合部门:各学院

(七)推动一流科技服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与重点企业或产业园区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产学研联合体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积极承担各类科学研究项目,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团队,围绕连云港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

9.实施产学研促进工程,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海洋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明显的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装备,组织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开展与重点企业、产业园区深化科技合作,以科技服务促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牵头部门:科学技术处

配合部门:大学科技园各学院

(八)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与学校各学院或教学科研平台共建共享,鼓励进行校企合作、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探索。推动建立由政府、行业和企业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其成员中来自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比例不低于50%。

10.鼓励学院或教学科研平台积极探索开展服务地方的多种模式合作,加大教学科研平台的实验设备仪器共享力度,提升服务企业的影响力。

牵头部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

配合部门:各学院

11.聘请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专家,成立校政行企共同参与的本科专业(类)指导委员会,开展本科专业建设发展和改革研究,研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支持。

牵头部门:教务处

配合部门:各学院

(九)推动实习实训质量提升。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共建实习实训设施,采取市场融资的办法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建设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共建校企校地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创造“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条件。

12.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共建高水平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根据工业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真实流程和真实场景,构建专业知识教育体系、创新训练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改善“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条件,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牵头部门:教务处

配合部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各学院

(十)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推进图书、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以及教具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丰富拓展网络资源空间,加快建设数字图书、慕课、微课、电子书包等数字教学资源,不断满足网络课程、云课堂等移动互联时代的教学需求。

13.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与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教材、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等教学资源;引进多种教学资源平台,充分利用好智慧教室,开展“互联网+”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牵头部门:教务处

配合部门:教学质量管理处学生工作处信息化中心图书馆各学院

(十一)推动一流师资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高质量人才。支持从行业企业聘请高水平专业人才担任产业教授或兼职教授,建立专任教师定期赴合作企业轮训制度,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4.实施领军人才建设计划,主要申博学科力争引进和培养国家级人才,实行双聘制或柔性引进,配套建立人才团队、工作站(室);试行全球招聘部分二级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试行聘期制和年薪制。大力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和引进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创新青年教师加入研究团队的体制机制,推动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找准科研方向和培养“双师型”教师。资助青年教师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

牵头部门:人事处

配合部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各学院

(十二)推动评价制度改革。突出品德、能力、业绩、贡献评价导向,加大破除“五唯”力度,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可引入第三方评价。鼓励采取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对从国内外引进、没有职称或越级申报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允许根据申请人实际水平、能力和业绩成果直接申报相应层级的专业技术资格。

15.完善职称评聘体系,实现人才的分类评聘,设立高级职称破格条件,为特别优秀的教师开通绿色通道。打破身份制,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严格聘期考核,建立岗位业绩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制定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学术水平、业务能力、社会服务等考核文件,规范考核程序,实现人才的全面评价。

牵头部门:人事处

配合部门: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处各学院

四、重点项目任务分解

序号

重点项目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根据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标准,开展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综合实力,率先申报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校长办公室(综合考核工作办公室)

人事处

学生工作处 教务处

教学质量管理处

科技处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

2

引导专业面向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产业迫切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校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10个以上,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5个以上。

教务处

各学院

3

支持加快一流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引导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一流课程,推动地方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进课堂、进课程、进教材、进实验室、进创新创业项目,建设校级产教融合一流课程20门以上,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10门以上。

教务处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各学院

4

根据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标准,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校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10个以上,申报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3个以上。

教务处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各学院

5

根据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标准,鼓励建设符合地方产业定位、服务面向的特色产业学院,实现高质量多样化特色发展,建设校级产业学院10个以上,申报省级重点产业学院3个以上。

教务处

各学院

6

根据江苏应用型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开展应用型专业认证,通过应用型专业认证5个以上。根据江苏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和评优标准,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力争获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年度获奖总数12项以上。实施分类评价制度改革,结合高校高质量发展考核工作,修订学院考核指标内涵和考核办法,更加突出和彰显应用属性。

校长办公室(综合考核工作办公室)

教学质量管理处

教务处

各学院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强化制度建设,统筹资源分配,落实目标责任,将应用型发展理念和举措落地落实。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将建设任务具体到责任人,做好工作任务的推动和落实。

(二)明确建设任务。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服务引领,彰显办学特色,紧紧围绕学校高质量考核需求,结合实际落实具体建设举措。

(三)严格考核管理。学校根据建设任务,进一步完善综合考核分类考核指标体系,突出一流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