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管理
 国家文件 
 省教育厅文件 
 校级文件 
  校级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管理文件>>校级文件>>正文
 
关于印发《江苏海洋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美育工作的实施办法(修订)》的通知
2025-10-13 09:26  

江海大〔2025〕102号

各单位、各部门:

《江苏海洋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美育工作的实施办法(修订)》已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江苏海洋大学

2025年9月22日

江苏海洋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美育工作的实施办法(修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0〕3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教体艺〔2023〕5号),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等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美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实际,修订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树立“大美育”观念,把美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充分发掘连云港地缘文化和江苏海洋大学校史资源,着力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美育课程体系基本健全,重点课程、教学团队等重点环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美育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场馆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推进机制和评价体系日益完善,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符合新时代精神、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特色美育体系。

三、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建强美育师资队伍。按照“以德为先、专兼结合”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以艺术设计学院师资为主,统筹校内师资,构建美育主干师资队伍;加大艺术类紧缺师资引进力度,补全美育师资种类;适量聘用校内外美育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丰富美育师资;积极支持美育教师进修学习,明确指导文化艺术类社团、学生参加文化艺术竞赛的工作量,将教师编创并指导学生参加艺术展演或竞赛的获奖作品认定为教学科研成果。

(二)完善美育课程体系。按照“多门类、开放式、高品位”的原则,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每个学生至少选修2个学分公共艺术课程,确保所有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开设涵盖美学、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等艺术门类的《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8类限定性选修课程。开出不低于30门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艺术实践类等4类任选课。将美育艺术实践活动纳入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体系,制定美育课程教学大纲,开设名家书画临摹、陶艺制作、漆器制作、蜡染扎染、传统剪纸、版画制作、诗歌朗诵、基础乐理与视唱、话剧表演等实践操作性强的艺术课程。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遴选征集跨学科、专业的美育教学、教研、教改优秀成果,推进成果转化。

(三)拓展美育“第二课堂”。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体系,进一步构建包括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等在内的操作框架。通过艺术素质教育的体系化、智慧化建设,不断开发具有时代特征、地方传统、海洋特色、参与面广的美育“第二课堂”活动载体。坚持举办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巡礼、民俗风情节、海洋嘉年华,打造“我与经典零距离”美育品牌活动,承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迎新生晚会、欢送毕业生晚会、元旦晚会等大型校园文艺演出。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企合作共建等工作中,提高文艺活动比重;开展送文艺下乡、送文艺进社区、送文艺进部队等活动。持续推进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创建工作,打造能量正、海味足的优秀节目。积极组队参加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音乐超级联赛等文艺活动,充分发挥艺术团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加强对艺馨艺术团、ME舞团等文艺社团以及国风社、京剧社等传统文化社团的指导与管理,引导COSPLAY动漫社、艺人创作社、未央话剧社、樱花社等社团合理有序发展。

(四)营造校园美育氛围。按照“蓝色、开放、和谐、创新”的发展理念,彰显学校海洋文化特色,挖掘不同学科蕴涵的美育元素和美育功能,依托专业学科优势,促进科学与人文、艺术与技术全面交叉融合。统筹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凸显海洋文化精神追求,发挥环境文化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活动中心、展览厅、演播厅、图书馆等公共空间的美育功能化建设,经常性举办师生美术、书法、创意设计等展览,同时利用现代传媒优势,多维度、多渠道地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美育文化环境。

(五)拓展美育教育资源。按照“共建、共享、协同”的原则,建设美育优质文献和数字资源,增加图书馆文化艺术类图书文献,建设专门的美育视听音像专业阅览室,制定美育参考书目,开设艺术专题阅读工作坊;借助社会美育资源,邀请连云港本土优秀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名人进校园开展美育志愿服务;与设有艺术专业的院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联合会各项工作,并通过在各级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建立美育实践基地,有效集结社会教育资源。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促进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索运用云展览、数字文博、虚拟演出、全息技术等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鼓励探索利用传感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艺术体验、改进评价过程。

(六)提升专业艺术教育。艺术设计学院作为我校富有特色的专业学院,设有艺术基础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以艺术学为一级学科,开设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四个本科专业。继续坚持以通识与专业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立足涉海地缘特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注重将西游记、山海经、镜花缘、将军崖岩画等本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与科研中,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打造我校多元化、特色化的涉海艺术专业教育体系与品牌;继续注重多渠道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积极与省内外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力健全并用好综合材料工作室、模型工作室、数字艺术工作室、动画工作室、摄影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实践场所,积极支持教师开展与社会互动性强的个人工作室,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工作室,增强师生社会服务能力;继续积极探索“以赛促学”等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卓越艺术人才培养,造就艺术素质全面、海洋底蕴丰厚、专业基础扎实的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专门人才。

四、组织保障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学校设立美育中心,挂靠教务处,负责全校美育工作的统筹规划与协调指导。建立以教务处为主体,研究生院、校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及各学院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全面组织开展公共美育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确保美育工作有效落实。

(二)完善评价监测。完善美育评价体系,把教师参与指导公共美育实践、开展艺术文化作品展演和美育教学改革及成果等方面的工作纳入评价体系。加强美育过程监测与效果反馈,持续完善美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督导检查及其结果应用,不断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建立学校美育年报制度,美育工作情况和成果纳入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关闭窗口